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巧妙渗透

【作者】 郑 剑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长石镇青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现行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有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又有实效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树立法制观念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学校教育也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应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生存能力,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进行法制方面的引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结合,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三年级下册课文《李广射虎》讲述了飞将军李广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深深地射入老虎(石头)中的故事。我在带领学生体会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同时,将问题深入一步,问学生:“老虎是国家珍贵的保护动物,我们是不能伤害它的。现在有些人铤而走险,捕杀老虎、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来牟取暴利。你们怎样看待这件事情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懂得了捕杀野生动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犯罪行为,从而使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增强。

  二、拓宽课堂层面,把握渗透技巧

  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九寨沟》、《趵突泉》、《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三、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又如课文《奇妙的克隆》中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最近关于人兔细胞融合研究,就引来激烈的争议。反对者说这是对生命伦理道德的践踏,支持者说克隆器官造福人类。在教学中我把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展开《我看克隆》的辩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切不可成为违法犯罪的工具,更不能亵渎人类的尊严。

  四、在语文课外阅读上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我们现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我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比如在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让那个学生去一些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看看国家对他们自己有哪些法律的保护,学生们兴趣很高,课下找书籍,上网查资料,他们冲中懂得了不少的法律知识,并且还知道了自己应该尽哪些义务,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犯法,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阅读《争论的故事》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做事应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故事中兄弟俩想射杀大雁,并争论如何吃大雁?到底是烤好吃还是煮好吃呢?这些问题虽然不是课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很有必要在思想上加以纠正。我于是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大雁等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随意捕杀鸟类是违法的行为。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法制教育。所以,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法律眼光对艺术文本的“法制”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选择教学中渗透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有一条原则是共同的,即寻找和探求课文中思想火花的迸发点。只要我们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学生思想进行教育,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