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 刘晓山
【机构】 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永久小学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重要的语言交际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和提高理解、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知识。语文教育要定位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拓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规律
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主题。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我们梧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不可能限于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应根据语文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教学中有的应重于欣赏,如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有的应重于知识的传授或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应重于思想的开启,有的应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善于变通。否则,即使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法,亦不免流于形式。搞花架子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其实空空荡荡,决不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开放性的提问设计,提升语文素养
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提问环节,教师可以提炼出本堂课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走向。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教师可以明确他们的学习进度,以及是否存在疑惑与误区。可以说,提问环节是串联起语文课程的一条“引线”。一方面,教师的发问可以简明清晰地阐发出教学要点,带领学生们继续深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另一方面,提问促发师生之间的观点、意见得以交融,达成一次有效的“传递——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便契合学生的接收心理。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科学设计提问环节,多在提问环节中融入一些新鲜的、多元化的囚素。鉴于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答案,所以提问环节应当致力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纵深化。开放性的提问设计应当是层层深入、由简人繁、从具体到抽象的,也就是说,发问中既有围绕课本内容所提出的基础性问题,也包含延伸性、发散性的问题。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集中识字”、“课文”等几部分内容是相互勾连的关系。教师在授课时,需要穿插起这几部分内容,而提问正是串联起这些内容的必备手段。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提问中融人拼音知识、汉字规律、结合实际的延伸思考等内容,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
三、充沛的精神是提高课堂艺术的保证
演员在台上演戏如果没精打采,唱念做打老是走神,观众就会“卷堂大散”。同样,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音高八度,声声震耳,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
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要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四、教活书的最佳途径一启发式
周庆元教授给我们讲授语文教学法时,在三分钟之内,就把学生带入戏剧性的氛围。我想,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它说明三点:1、教师讲课有吸引力。学生如同欣赏戏剧一般着迷2、教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沉人知识的迷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教学方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取知识。语文教师要进入此种境界,非运用启发式不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谁也不会反对,但真正运用起来,差异却很大。启发不是机械的说教,而是在关键地方予以点拨,唤起学生的联想。启发充满教师的
幽默睿智,抓住青少年好奇探幽的兴趣。或以寓言、故事、题外趣闻、书面警句作为旁敲侧击的材料,当作导火索,使学生爆出思维的火花;启发要含而不露,留有大量余地让学生思维的“野马”驰骋;启发既要如同一石投入湖中泛起层层思维的涟漪,又要善于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五、组织小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为了调动起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尝试小组讨论式的合作教学途径,力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课程讨论的行列中来,充分地发掘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在合作与竞争的氛围中收获语文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是一名旁观者,更是一名引导者。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表达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发扬思考,而不拘泥于既定的思维范畴;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小组讨论走向无序状态,教师也需要适时地点拨学生们的思维走向,保证小组讨论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课程当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学习《我爱你,中国汉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你对中国汉字的理解”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开展一次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包含汉字的历史、现状、个人看法等内容,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相互点评。这种合作学习模式,将极大地活跃小学语文的教学氛围,引领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跃上一个更高层次的台阶。
六、启发思维,激发求知欲,鼓励大胆想像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教师应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想像,学生的想像会使教学富有成效。当然,想像要适当。不恰当的想像会导致心理活动的失常。所以,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言行来引导学生想像。在《太阳是大家的》一课中,当教到晚霞时,教师首先在幻灯片上展示晚霞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的在脑海中浮现晚霞的情景。这时,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学生们闭目想像,教师用轻柔的语调一步步的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就好像身临其境,感受晚霞的宁静,晚霞的美丽。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当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更新观念。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应是高素质人才,知识要渊博,同时还要能言善辩,坚强自信,表达能力强。只有认识这些,教师才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才会勤奋刻苦地朝新的目标努力。这样,通过运用新的方法,坚持不懈,我相信一份耕耘,一定会有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1]杨士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4) .
[2]靳长影. 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1,(58)
[3]尚成武. 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理念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