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乘法初步认识”磨课研究

【作者】 周 君 吴本庆

【机构】 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第一次上课:“为了方便,这样的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乘法”。

  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坐火车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一共有多少把小椅子?

  师:你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13+3+3+3=12(人)

  生23+3+3=9(把)

  师:观察你们写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这些算式都是加法算式。

  生2:每个算式的数都相同。

  师:很好,我们把这些相同的数叫做相同的加数。你能说出每一个算式中的相同的加数分别是多少吗?你能自己编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师:再观察一下,写这样的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这样的算式可以写很多。

  生2:写这种算式很有意思,加数都相同。

  师:在计算的时候呢?

  生:很麻烦。

  师:很好,这样的算式在计算时很麻烦,你们有好办法吗?

  【这时学生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说话,课堂顿时静下来,执教教师连着点了3个学生的名字,都不会回答,这时老师也急了,只见脸上渐渐有汗珠流下】

  师:我们为了方便,这样的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计算——乘法。

  第一个算式可以写成3×4。因为43相加,所以写成3×4。相同的数写在前面,有几个写在后面。

  剩下的算式你能写成乘法算式吗?[生互相改写算式]

  课后我们访谈了几个学生出示了几个题目:1、改写乘法算式;2、说出下列算式的意义。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就连上课时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几个学生也不能正确改写算式,尤其是对于第二题,更是错误百出。你们明白什么是乘法吗?学生的回答让我们哭笑不得,“乘法就是一个数乘一个数”。我们又追问:4×3表示什么?学生:就是4个×3个。

  学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乘法,原因出在哪?回顾前面的学习,感觉还比较自然,可是对于乘法概念的建立看来还要重新下功夫。

  第二次上课:“老师,我们用“×”代替★,我知道这个符号叫乘号”。

  教师同样创设情境,打破教材的呈现方式。

  一、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帮老师买奖品情境。

  二年级举行口算比赛,老师打算给获奖的同学购买奖品。一等奖5人,每人一本笔记本;二等奖8人,每人一把尺子;三等奖10人,每人一支铅笔。

  奖品价格如下:笔记本0.4元;尺子0.2元;铅笔0.1元。

  你能帮老师算一算,我要买这些奖品需要多少钱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最快、最准确。

  二、汇报展示:

  师:获的第一名的小组长,你们小组怎么这么快?

  小组长1:我们分工,张文静算笔记本,孙旭算尺子,我算铅笔。

  张文静:4+4+4+4+4=20

  孙旭:2+2+2+2+2+2+2+2=16

  我:1+1+1+1+1+1+1+1+1+1=10

  一共:20+16+10=46角。

  小组长246角。

  小组长3:笔记本2元,尺子16角,铅笔12角。

  师:赞成你们的想法,也接受你们的建议。只要带46角就可了。

  师:同学们刚才帮老师算帐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生1:我发现每一道算式中的数相同。

  生2:我发现买本子是54相加,尺子是82相加,铅笔是101相加。

  师: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

  生1:我写的是4+4+4+4+4+4

  生210+10+10+10+10+10+……

  师:你能用一句话就能让别人听懂吗?

  生:我发现这样的算式太长,像101相加,我在写的时候就丢了一个,不容易记下来。

  师:不容易记下来,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想一个办法,既要让别人看懂是101相加,还要写的时候不会出错,比较简便呢?

  生154相加,82相加,101相加。

  生2 5   2    1⑩圈起来的数表示有几个。

  生345=20       28=16       110=10

  我是这样想的:45表示54相加就等于20

  生4:我们可以把生3中的圆圈去掉,直接写成4  52  8,中间空的大一点就可以了。

  生5:不行,如果去掉就成了4528了。

  师:怎么办?谁能想个好办法呢?一个人的力量小,人多力量大。

  生6:我想到了在45的中间写上一个符号,比如写成45=20   28=16

  生7:可以写成运算符号,做加法时用“+”,我们用★写,45=20,表示54相加。

  生8:还可以用▲、◆……

  这时每个学生都浸在去创造一个符号来区分“+”号,他们只是不知道用什么符号代替“×”号,而此时此刻他们都完全明白了有54相加,只要用45,其实与真正的4×5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此时我真想直接告诉同学们。在45的中间用“×”代替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们用“×”代替★,我知道这个符号叫乘号。

  生:因为54表示54相加,与加法有关,把“+”号的方向歪一下就和“+”分开了。

  师:太棒了,你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

  接下来的学习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反思】概念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第一次上课:教学中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但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由教师牵着学走,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动向。教学中教师也能注意抓住“乘法的本质特征——相同加数相加”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乘法的意义,课伊始便提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以此引出新课教学。看起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由探索得出的规律,也在着力体现着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我却认为这一过程有点被动,学生感知到的是表面现象,只是明白了只要一个算式中相加的数相同的话,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而对于乘法到底怎么来的,有多数同学不能完全领悟,在学生眼里对乘法的认识也是表面的,更多的是模仿老师的做法。

  而在第二次课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问题来源于学生,来源于生活。课的引入正是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人和事。教学中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爱花零花钱的特点,设计了帮助老师给获奖同学买奖品这一情境展开教学,学生比较感兴趣,也非常愿意帮助老师完成这项任务,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作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充分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教师明确地提出“比一比哪个小组算的最快、最准”基于这个原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产生“我要选择一种简便的方法”的心理倾向,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做铺垫,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在选择更简便方法的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也要创造一种符号来表示,来创造符号的过程中学生对乘法概念已经有了本质的认识。这也是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