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评价

【作者】 张美凤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兰底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索问题、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新课程标准为该课的教学以及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树立信心,促使他们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标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的重要性

  在任何教学活动中,评价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发展都会造成重要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方式、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曾经说: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评价并不是以形成学生品德或者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对比等为目的,而要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并对学生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这在课堂的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它的实施,教师能够直接并及时地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节奏等进行思考和调整,从而保证了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在教学中尤为重要,要对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思考,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良好,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教学中,学生的自评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楚。而学生之间的互评则能让彼此能够增进了解,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1、学生的自评

  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学生的自评是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阐述、自我辩证、自我激励等方式,让自己成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的主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树立信心、提高学习欲望,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教育。在学习《我能行》一课时,课堂上学生们拿着自己对自己简短的评价卡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听课的老师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定位非常准确,不但能自我肯定,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还能有凭有据地指出自己提升的空间,可见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忽略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我反思,得到成长的重要渠道。

  2、学生间的互评

  成长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人们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通过陈述、辩论、讨论和分享等形式来实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培养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成绩等品质。同时,通过指出彼此的不足,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很多学生自我、独断。而互相评价则使学生们能够学会沟通、交流、正确而客观地自我认识。在学到知识的同时,真正得到了成长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学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心灵是接近的,他们的沟通时无间距的。

  三、教师的评价

  1、评价标准和形式多元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的个体,在理解力、观察力、 表现力和感悟力等方面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评价的标准和形式也要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掌握学生的个性信息,建立学生基本情况档案库,为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化提供相应的依据。根据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项目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形式。例如对于做事习惯依附他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独立完成”这一项权重,对于“合作”则相应减少比分。另外,现有的教师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以口头评价和作业批改分数等形式为主,形式相对单一,课堂评价就显得非常呆板。因此,评价的形式除了采取传统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作品(作业)展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根据学生的学校效果反馈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评价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有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生活加以关注,并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加以重视。现在的教材较之传统,更加贴近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主体活动设计和安排,通过讲解、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爱默森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是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多元选择。因此,在教学评价的时候,并不能武断地通过标准话的“答案”来很亮学生行为的对与错,而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提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针对性强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评价必须具备激励性

  心理学家指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的基础上,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要注重发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就学生的一次表现就做出肯定抑或否定的评价,而要对学生的正确选择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如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敢于对学习内容等提出质疑,挖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增强学生的体验、认知能力和参与活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一门贴近社会和生活的课程,只有采用恰当的教学评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门课程中对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教学的评价要多元多层次,因人而异,认真客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累身后的教学经验,能够亲和而不失严肃地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