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及对策

【作者】 龙昌平

【机构】 广西百色市隆林县隆或乡道达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并引起关注。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下面,我结合我乡留守儿童现状谈几点意见。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近年来,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办纷纷涌向城市打工,使“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这些儿童在生活、学业、人格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与人寻求帮助,一些人性格上容易出现的缺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得不到纠正。这些性格上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我校杨刚同学是六年级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奶奶负责他的生活,他每天都要制造一些矛盾,来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总是一脸无所谓,有时还变本加厉地打架来引大家的注意。可见,杨刚的心理不够健康,内心很孤独,所以做些“引人注目”的事,以此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厌学、自卑心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差,对学校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我在我校321名学生中作了一个调查,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五年级的小强父母外出打工,他一直寄住在大姨家,每个月父母给他20块零花钱。每次犯错误被老师教育时,他都大声顶撞:“你又不是我爸妈,我不爱学习你管得着吗?”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由此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任性与自我中心

  任性和自我中心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生活中由于他人对其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和欲望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因监护人过分溺爱娇惯造成儿童的任性的现象尤为严重。已经是六年级的吴敏同学至今还没有做过家务,连衣服也不会洗。据他所说,他爷爷、奶奶不让他做家务,以前他曾帮过他们的忙,可爷爷、奶奶心疼不让他做工。致使他现在什么都不会做。祖辈们本来对孙辈就有一种天性的慈爱,孩子缺少了父母在身边的爱抚使得这种慈爱很容易滑向一种过度的溺爱,他们不愿让孩子受半点委屈,积久成习,便逐渐使孩子形成任性的个性。

  (四)学习困难与注意缺陷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低,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成绩普遍不佳。同时,因为心理孤单以及对父母的思念,课堂上他们更容易注意力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学习,久而久之,有些便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从而厌恶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有的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我校六年级学生中有好几个学生都出现了到外面打工赚钱的念头,如果教师或监护人不及时疏通,他们肯定不能念完小学课程。

  (五)缺乏沟通,性格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有困难时又由于亲疏和害怕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久而久之变的不愿与人交流,心理承受能力差。李芳是乡里的一名中学生,一个看上去清秀文静的女孩子,同样是在父母缺失的情况下长大。由于性格过于孤僻,老师希望开导开导她,让她打开心结,于是把她叫到办公室。但是在办公室里,她一直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泪珠直往下掉。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除了点头和摇头,她几乎没有开过口。

  (六)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把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监护影响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由于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加上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二是上代监护,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父母影响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因机遇挣了钱,让他们的小孩认为父母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加之打工父母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三)学校影响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这种情况使用教师产生偏见。小孩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社会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农村赌博风对小孩影响也很大,农村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影响很大。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我认为应该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就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联合才能逐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