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好的导语能像磁铁吸引学生

【作者】 许保侠

【机构】 陕西省白水县北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使其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内创造的成败。因为有精彩的开讲,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钻得进去,就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讲读新课之前,不少老师在导语设计上细细揣摩,再三斟酌,其目的就是想消除其它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创设一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氛围,使学生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导语的设计很重要,但是要把握好“度”。“度”,哲学名词,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对于导语的设计也是这样,越过了这个界限就会走向反面。

  在平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课堂教学导语出现失“度”现象。很多教师导语重视不足,觉得课上用导语简直浪费时间,于是通常会直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忽略导语。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平时的常态课中。教师常常会用这样的言语呈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文章。教师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丝毫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很多情形下,我们的学生会懒懒的跟着老师这样的要求打开课文,平淡无奇地去学。

  也有些教师知道导语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滥用导语,出现了大而无当等现象。笔者听一位教师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上课,为了渲染气氛,教师让一学生演讲《今天,我们与众不同》,两分钟后,教师表示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予以点评了。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乐曲(《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仔细听,并提出要求: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听到的乐曲。学生相继回答了“美妙”“激情”等,教师最后进一步归纳,这一环节总共用了十分钟时间之多。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很重视导语,但太过了,没有把握好度。

  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应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只是储备不足,备课不能充分,对教材分析不够,导语出现了僵化单一等现象。例如,笔者听到一教师授课一个单元课文下来,上课的导语总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上节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

  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江苏肖远骑老师在教授《果树园》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当曙光冲破黑暗,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蓦地,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一片金辉洒向人间。于是,村舍、山峦、树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镀上了一层金色,显得那么富有诗意。那金色的彩霞、浅黄色的薄光、偶尔闪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中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园,果园的清晨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让我们随着作者丁玲的行踪去观赏一下《果树园》清晨的美景吧!”

  当然,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还可在导语设计上另辟蹊径。湖北武汉市的韦志成老师在导语设计中,十分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急于想获取新知识。如讲《药》,他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么?今天要讲的这篇小说《药》,写的就是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叫赤县、神州外,也曾叫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的是蘸过夏家人血的人血馒头,这又说明什么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寻求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寻根究底,认真学习课文。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伊始,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起点和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一位老师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是这样开始的:“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想吞并一个弱小的国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10倍的土地来换取弱国的疆土,如果你是这个小国的使者,你能用什么办法保住自己国家的疆土和尊严呢?”这一假设,立即使学生陷入沉思之中。稍事停顿,老师接着又说:“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一个叫唐雎的人,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弱小的国家免遭强大秦国的吞并,那么,他是怎样做的呢?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由于导语设计得新颖而又切题,所以学生就开动脑筋,向深层思考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正像教师给学生说出一个“谜面”,让学生急切地盼望老师说出“谜底”一样,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一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力求通过好的导语真正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