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导学激疑主动探究 讲求方法开启心智
【作者】 刘彦华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双南小学
【摘要】【关键词】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讲求科学合理而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情趣和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发展氛围,开启学生思维的“灵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仅从质疑问难的方面谈一点儿粗浅的做法和看法。
一、抓课题激疑。
抓课题激疑就是根据课文题目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情趣,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埋下伏笔。
例如:学习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教师在揭示课题前,随手从讲桌上拿起一本书问学生:这能说是“拔”吗?学生说不能,只能说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拾起一个粉笔头儿,学生说也不能说是拔,只能说是“捡”或“拾”。那么,到底怎么做才叫“拔”那?学生们手舞足蹈,竞相演示。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把一盆花草放在讲台上,在大家的密切注视下把花盆里的花草往上提,并说教师今天也来拔苗助长。……这样以来,学生发现了问题:那个人怎么拔苗助长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怎么样?
学生能发现问题,就是因为教师创设了发现问题的情景,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起来了,使他们产生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只需抓住这些关键性的问题,就能顺利引导学生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审题激疑,注意课题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进而把握课文的主题。更为重要的是,抓住课题激疑直接关系到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
二、抓重点词句激疑。
“抓重点词句激疑”就是抓住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关键性词语质疑问难,分析探究,往往能帮助学生感知其描写的情境,评价人物的形象,感悟人物的高尚情操,训练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开国大典》一文中“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这句话中的“红流”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着火把的****队伍声势浩大的壮观场面。为了让学生领悟其描写的情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生动形象性的训练,教师让学生读此句后有意提问:对这个句子的描写,你有什么想法?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句子,就会发现“红流”一词很特别,不禁提出:为什么描写****队伍要用“红流”呢?此时,教师就可抓住学生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环境(晚上,人们高举火把等)来读书,理解。学生心中豁然开朗,马上抢着回答说:“当时那热闹壮观的场面像两条火龙分别向东西游去。”甚至有的学生还加以想象:“因为龙在水中行走,就像蛇在水中游动一样。”边说边做着蜿蜒前行的动作。这一问题的发现,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当时壮观的场面,而且感受到语言的妙趣横生。
三、抓特殊标点符号激疑。
标点符号在课文中不可缺少,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一些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进行质疑问难,也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学生读后教师提示: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特殊之处吗?通过读句子,有学生提出:“这句话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后一个为什么没加呢?”这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即将结束的学习又“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通过读书、讨论,联系前文作者两次看到鸟的天堂不同景象,明白了作者是在用标点符号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
四、异常处、变化处对比激疑。
异常处、变化处对比激疑就是在教材内容的异常处或变化处,通过对课文前后进行联系“对比”这种“比较思维”的方法,揭示矛盾,进而取得对事物比较深刻的认识。
例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前文说我隐蔽部队距“391”高地上的敌人只有六十多米,敌人说话的声音就听得见,而且敌人是居高临下;而后文说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有学生提出: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是否闻得到?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经过小组讨论,有学生说闻不到,风把棉布的焦味吹到其他方向去了,并说插图上也是这样画的。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不可辩驳。而另一小组的学生说敌人闻到了,但为什么没有引起敌人的怀疑,他们是这样解释的:“391”高地上的敌人闻到了棉布焦味后,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惕和恐慌,几个敌人慌忙拿起望远镜不停地观察,可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在他们看来,如果山下隐藏的有人,烧这么长的时间,烧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不动弹。正因为敌人始终未见山下有动静,方才消除了顾虑,认为山下没有隐藏人。
第二种解释,虽然有悖于教材和教参,但更能突出课文的主题,且想象合情合理,很有新意,具有创新意识。教师充分肯定了这种解释,学生们乐不开支,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质疑、解疑主动,可以说,这是教师注重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注重学生心智开发的结果。
五、总结中激疑。
在回顾总结中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
师: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们对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借”有什么看法?
生:我感觉到与其说诸葛亮借箭,到不如说骗箭。
师:哦,有创见,还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人家不是说“谢谢曹丞相的箭”嘛。只有借才会说谢呀!
生:借东西必须要征得对方同意!
师:大家可以从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方面来考虑。
生:通过借箭这件事,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
生:……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
生:既然是赞扬,就不能用“骗”。
生:用“骗”感情色彩就变味了。
这样,在课文结束之时,又掀起一个不小的波澜,激起了学生一串串思维的涟漪,迸发出学生思维的“灵光”。也许有学生对获得的这个结果并不怎么满意,课外向他人请教,或去搜集、查阅有关资料,以证实自己的观点(用“骗”是否可以)正确与否,那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内容;善于创设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情景;善于与学生进行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