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学习对联,提高小学生对词语的识别运用能力

 

【作者】 张裕贤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和吉镇平桥学校

【摘要】 对联,是神州大地各民族的共同传统习俗,作为一种普及到民间大众的文化,对联知识已经陆续走进全国各地小、中、高考语文试卷。但在各地的语文课堂上,却似乎很少有人开讲其有关的课程。小学利用学习对联机会,能提高小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让小学生学习对联可以有训练、临摹、比赛、课程等方式。

【关键词】 对联;教学;词语;

【全文】   对联,是神州大地各民族的共同传统习俗,由桃符演化而来的。秦汉时期,人们在桃木扳上画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像,或是写上两神的名字,挂在大门两旁,用以驱邪镇鬼,祓除不祥,称之为桃符。五代十国末期,桃符发生了质的变化。后蜀皇帝孟昶在大年三十晚上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写在了桃符上,后人称作我国的第一副对联(《宋史·蜀世家》)。   到明朝,明太祖为百姓写春联的事遍传京都,传向全国,官民纷纷仿效,渐渐普及,清朝初叶便已蔚成风气。清人富尔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写照云:“祭灶之后,即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还由此生出了一个新的就业行当:在市肆屋檐下为人代书春联,以图润

>>>点击阅读全文

  • 【点击频次】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