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作者】 古佳玲

【机构】 四川省温江中学

【摘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如思维、逻辑、心理等科学品质以及提升学生高尚的人文品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教学思想的理性化和教材文本的人文性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体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的教学。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和突出人文性,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设置、课程目标,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关怀。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并不尽然,不乏应试教育和工具功利的痕迹在内,因而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和彰显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人文性;高中语文;

【全文】    1 前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文性成为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文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和尊重人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文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文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文性对语文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文性,因而应充分利用人文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新课程中工具

>>>点击阅读全文

  • 【点击频次】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