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和谐理念为例

 

【作者】 郭清波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一种哲学思想。仔细的学习和研究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水平。如果用和谐理念来指导歌唱,则歌唱的最高艺术标准、境界就是最终要和谐的歌唱,这是一种歌唱理念、歌唱思想。本文试图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去尝试分析解决存在于歌唱艺术中的一些技术和艺术上的问题,目的是想从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去尝试掌握歌唱中的规律。最终达到实现艺术歌唱的目的,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此篇论文主要阐述的是歌唱发声中的和谐。

【关键词】 和谐理念;探索;传统文化;新的价值;

【全文】    一、和谐的广义含义:   在我国,和谐一词包含了许多意思。辞海里对和谐的解释是:融洽、调和。此外,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我们祖先的理解、提炼,为它赋予了丰富的深刻的含义,并且逐渐的形成了和谐理念,上升到了哲学的范畴。同时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对和谐有着较为深刻的认知,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就有:和而不同: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老子》的第二章就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到了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

>>>点击阅读全文

  • 【点击频次】1328